荒木經惟 -
《感傷的旅程.冬之旅》

 

文/攝影 沈昭良
2009/07


 

綿延的車陣,熟悉的路徑,街角的殘雪,尋常的記憶,無盡的思念,流逝的風景。每每翻閱此集,它總能引領我,不自覺地將其中的情感,位移投影於自身的感知,領略荒木經惟伴隨愛妻陽子的遺體,無言地緩緩前行,在冷冽的微風中。

對享譽全球的日籍攝影家荒木經惟而言,既是知己,也是摯愛,更是最佳模特兒的人,莫過於太太陽子。1990年1月27日,陽子因癌症病逝,隔年1991年2月25日,荒木推出名為《感傷的旅程.冬之旅》的攝影集,藉由攝影表達對愛妻陽子的思念。

初始雖引發廣泛的議論與相對極端的評價,日本資深攝影家篠山紀信甚至曾在一次與荒木的對談中,針對內容與呈現方式與荒木爆發激辯,並直言,「這不過是一本幾近販賣淚水的商品罷了」,兩人的關係甚至因此一度降至冰點。惟時隔17年餘,即便荒木截至目前為止,所出版的攝影書籍多達四百多本,《感傷的旅程.冬之旅》仍是在我心中持續鞏固,名列前矛的傑作之一。

12

  《感傷的旅程.冬之旅》是將1971年,以紀錄荒木與陽子蜜月旅行為主體的私家版攝影集《感傷的旅程》中,所挑選的21張作品,加上荒木紀錄陽子病前生活、病中、亡故、移靈、喪儀及回復尋常生活等歷程的攝影日記-冬之旅中,挑選出的91張作品,編輯而成的中型開本攝影集。全書除首尾之外,圖片採對照式編輯,展現荒木作品風格中特有的關連性,及相對蘊發的溫度、情緒、旋律、節奏與呼吸。每張作品同時輔以荒木當時的心情寫照,書殼上則標示著「這是愛的讚歌,愛的鎮魂曲」。為凸顯旅程中的感傷雰圍,整體印刷採低反差的灰白色調印製。

記得是1998年,荒木受邀來台參加台北雙年展,期間以數天時間拍攝製作了《台北》系列作品,隨後破天荒的在北美館一樓左側的大型展間,以全開相紙拼組貼滿整個牆面。觀者莫不驚艷於如此的形式與氣魄。惟長期以來,針對攝影欠缺正式教育、積極論述與精緻展演的台灣而言,當時所引發的連結與迴響似乎不及預期,甚至停留在情色裸露的階段性思維上。因此不無可能,我們或許可藉由《感傷的旅程.冬之旅》重新尋獲與荒木作品,在內容、形式與論證上的正向連結。

早在1963年,拍攝位於荒川地區的公寓住宅孩童,獲頒第一屆太陽獎的名作《SACHIN》,荒木已顯露在寫實的基調上,積極參與被攝對象的攝影風格。而上項的特質,也著實在其作品所展現的「生」與「動」中自然流露。其後,荒木更延伸以「私寫真」定位自身的攝影類型,然而其所指涉的「私寫真」,並不僅等同於個人與私密。綜觀荒木的諸多作品,其透過「私寫真」所試圖開拓的攝影語彙,尚包括了不侷限於特定輪廓與結構;講求時間的流動性;藉由作品的編集策略,擴大攝影者、被攝者與觀看者間的多重及交錯關連,意即當作品重新取樣編組,隨即形成另一不同的時序與脈動。

除了上述的類型與風格,《感傷的旅程.冬之旅》這本書對於荒木創作脈絡的最大意義,尚在於荒木作品中,所使用的旅行、風景、女體、性愛、生死、過去與現在等基礎元素的定調及嫻熟運用。綜合前述,《感傷的旅程.冬之旅》在日本攝影表現與風格的發展史上,確實具備極具關鍵的指標性意義。

即便個人對於荒木在其諸多關於女體、性愛的影像表現風格上,並非全然地認同與讚賞,但姑不論個人好惡,其作品仍不失為履行創作者展現自我情感與思想決心的成熟實體,及所衍生提供觀者思考辯証的積極性價值與意義。至少,荒木透過創作的質與量,貫徹自身所謂「攝影家宣言」的實踐上,已在攝影史留下無法抹滅的足跡。

書名:《感傷的旅程.冬之旅》
作者:荒木經惟
出版社:新潮社(1991年2月初版)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