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關於作者 藝廊 出版品 展覽 攝影札記 報導/評介 信 箱

1
再談水俣病及系列作品
 
西元1954年8月1日,「境內百餘貓隻全數因癲癇死亡,水俣市茂道部落老鼠劇增,居民束手無策,請求協助撲殺…...」,一則刊載於日本熊本日日新聞社的新聞,實則為纏訟超過五十年的工業汙染事件─水俣病,悄悄地揭開序幕。而茂道部落也成為日後水俣病患最為集中的區域。

1
攝影的黑社會書寫
 
即便攝影在當代藝術的諸多複合創作類型中,被援用的比例和方式已相當豐富且成熟,惟攝影以直接純粹形式,不僅遂行其美學實踐,同時作為特定社會結構的研究文本與書寫類型,其重要性與獨特性,並未因商業藝術環境的淡漠而消退乃至減損。

1
讀攝影集,
聽攝影的聲音
 
「台灣的攝影集史將會是或可以是什麼?而從台灣攝影集史中,我們所尋溯爬梳的,又將會是何等的動人篇章?抑或是歷史感傷?」

《Mother's》-
石內都攝影集
 
生離死別一直是諸多創作類型中,扣人心弦的主要橋段,類似令人動容的場景,更不時在現實環境中接連上演。隨著至親亡故所遺留的物品,往往也成為後世藉以追思緬懷的記憶索引。而將上述的邏輯對照在自身的生命經驗中,兒時的記憶與失去親人的傷痛,似近若遠地不斷在腦海中湧現,只是積累浮現的圖像愈發清晰,彷若昨日般鮮明。

《吳家林.故鄉昭通》-吳家林攝影集
 
熟稔中的微婉深刻與陌生中的汲汲尋覓,經常是視覺創作內容的演繹形式。而相較於異鄉的短暫停歇與片段疏離,自古以來引人緬懷的嫻熟鄉情,常是騷人墨客藉以抒情遣志的書寫主體,更是旅外遊子的心繫所在。對於故鄉的記憶、風景、思念、情愛與悵然等等意喻及描寫,不僅或多或少都曾以各種樣貌,出現在不同的創作媒介與類型中,甚至成為引人傳頌的雋永經典。

《村へ》(走向村莊)
北井一夫攝影集
 
隨著數位科技演進所引致的低限與普及,不僅讓攝影更加貼近生活,也使得攝影在諸多足以型塑個人感知、記錄時代更迭與豐盈生命歷程的媒介形式中,堅實地成為庶民大眾所接受的類型。即便置放在全球規格的當代攝影發展潮流與現況中,以人類活動與生存狀況為主體的傳統寫實影像,相較於多元跨界的視覺藝術表現,除長期未受國內藝術市場青睞,更因藝術環境的轉變,不再吸引大量年輕學子戮力投身,已然處在沉寂的邊陲境地。

《Koo Bohnchang》
(具本昌)-攝影集
 
環顧亞洲地區,以攝影為主體的影像創作質量,以攝影節、雙年展型式為主之國際性交流展演的頻繁度,攝影教育在正規教育體系內的普及程度,商業藝廊及展示空間的數量,攝影藝術家受國際藝壇肯定的人數等等,相較於鄰近的日本、中國等國家,韓國不僅早已迎頭趕上,甚至是處在持續精進,百花齊放的進行式。而這樣的蓬勃景象,除了公部門的政策制定與經費挹注,尚端賴具長遠視野、高度執行力的專業人士,擬定具體計劃,克服困難持續實施,方能累積能量形成影響。

《TOKYO STYLE》-
都築響一攝影集
 
攝影內容所涉及的範疇,除了報導、紀錄、商業廣告與藝術創作等類型,所連結的視覺轉化、美學實踐、情感表述、議題建構、思想延伸,乃至於價值展現。然而,綜觀近年來諸多當代攝影作品的內容與特質,或可容我試著進行以下的條列式整理與規納,包括直視景物、排除個人情感、使用中大型相機拍攝、大尺幅作品展示、援用數位材料與技術、複合媒材的導入、商業機制的挹注、關注人類與社會環境間的議題等等,更為聚焦的趨勢與方向。

《Aus den Fugen》-
(脫臼的時間)
古屋誠一攝影集
 
在介紹這本攝影集之前,我們不妨先試著發想,近代攝影史上有那幾位攝影家,曾經以自己的妻子作為拍攝主體,甚至發表長篇攝影著作。記憶所及,包括被稱為美國現代攝影之父的史蒂格利茲(Alfred Stieglitz),所攝之歐姬芙(Georgia OKeeffe)系列肖像,鬼才荒木經惟所拍攝的《陽子》系列作品,以及深瀨昌久以妻子為題的攝影集《洋子》等等,皆符合上述的類型。

 
《New York》攝影集
北島敬三
 
對東、西方攝影家而言, 紐約這個匯聚來自世界各地民族的大熔爐,持續作為引領趨勢與流行的發聲平台,其長期積累的政經能量與文藝環境,一直扮演著能讓人檢視自我、吸收新知、激發潛能乃至於拓展機會的夢想城市。也因此,紐約和生活在其中的族群,不僅不約而同地成為創作議題,更吸引不少東方攝影家在蒼茫的年輕歲月,義無反顧地將座標調向紐約,開展以幾近放逐形式,遂行尋找自我與攝影關聯的旅程。

 
《PERSONA》-
鬼海弘雄攝影集
 
日本最早在1975年,為紀念寫實紀錄攝影家木村伊兵衛,由朝日新聞社發起創設木村伊兵衛獎,藉以鼓勵有志於影像工作的新人,迄今長達36年。其後,每日新聞社亦為紀念另一攝影界巨擘土門拳,於1981年創設土門拳獎迄今30年。另一知名的企業NIKON,在1976年,也為紀念美術評論家伊奈信男,從每年的NIKON攝影藝廊(NIKON SALON)申請展中評選出一位創作者,授予伊奈信男獎。

《流れの歌
(漂流之歌)
-鈴木清攝影集
 
相較於其他國家的攝影集,近年來西方藝術及出版業界,對於日本攝影家拍製的攝影集,特別是1960-1970年代間的高質量攝影出版品,所投射的關注目光,引發的展演及再版市場效應,延伸的史料研究及論述等等,一直是處在熱絡且持續加溫的進行式。而面對這般的熱烈景況,不免好奇其中的原由為何?

《De Donde No Se Vuelve》(不再回頭)
Alberto Garcia-Alix攝影集
 
在介紹這本攝影集之前,讓我們先試著發想在鄰近幾個國家中,因影像創作質量的長期積累,而在該國乃至於國際上,普遍為相關專業人士所熟知的影像藝術家,例如日本的森山大道、荒木經惟,韓國的具本昌、李甲哲,台灣的張照堂、張乾琦,中國的王慶松、呂楠等等,皆可說是其中的翹楚。而類似的搜尋脈絡放置在西班牙的影像藝術界,Alberto Garcia-Alix便成為其中的代表性人物。

2009西班牙GETXOPHOTO
國際攝影節"亞洲幻影"巡禮
:韓國當代攝影的新指標 —
"Tree" (樹) &
"Mythic Scape" (神話風景)

 
今年已邁入第三屆的GETXOPHOTO 國際攝影節,其最主要的特色,是將多數作品參照其內容形式,結合當地建物、生活環境與自然景觀,於戶外及公眾場地以大型規格展示,因此每年所使用的展示空間未盡相同。由於本年度主題為”亞洲幻影”(Asian Fictions), 主辦單位特別將富含亞洲現實、雰圍、色彩、想像、與創意的視覺作品,分別佈置在戶外的廢棄城堡的外牆、商店櫥窗、住宅牆面、海濱綠地、地鐵看板,及數個室內的展間。

瀨戶正人攝影集
《Binran》(檳榔)
 
由於近年來,攝影集作為專業攝影藝術家的重要展演實體,不論在題材、開本、設計、材質、印刷、裝訂及行銷等思維上,皆已逐步邁入必要且成熟的階段。筆者甚至以為,對於有志於從事影像藝術創作,並積極開展學習者,應儘早培養長期並大量閱讀專題攝影集的習慣(意指特定議題、形式、內容或語彙等之攝影集)。

張照堂攝影集
Chang Chao-Tang
「六零年代的青春」、「不安的追尋」、「過客」、「逆向的旅人」、「月光光照照堂」、「一邊迷失,一邊找到」、「無聊的張照堂」。這是節錄一些關於張照堂相關的文稿書寫標題。

荒木經惟-
《感傷的旅程 冬之旅》
綿延的車陣,熟悉的路徑,街角的殘雪,尋常的記憶,無盡的思念,流逝的風景。每每翻閱此集,它總能引領我,不自覺地將其中的情感,位移投影於自身的感知,領略荒木經惟伴隨愛妻陽子的遺體,無言地緩緩前行,在冷冽的微風中。

2009東京攝影月展覽
側記
五、六月份適逢東京近每年來固定舉辦的攝影月,除了東京都內及近郊公私立美術展館的大型企畫展,姑且不論東京市區的大小攝影藝廊,就連銀座地區以油畫展為主軸的商業藝廊,也紛紛推出多元豐富的攝影展,可說讓愛好攝影藝術的人士大飽眼福。

Looking In:
Robert Frank's The Americans
1995年,羅伯.法蘭克(Robert Frank)於日本橫濱美術館舉行名為MovingOut的大型回顧展,熱情的法蘭克迷幾乎塞爆整個會場,其間的一場講座,法蘭克回答了一個令我終生難忘的提問。

森 山 大 道
《北海道》
在送交《攝影再見》(1971)的原稿之後,森山大道選擇遠赴紐約。當《日本劇場寫真帖續集》(1978)出版後,他則又選擇了北海道。

深 瀨 昌 久《鴉》
 
深瀨昌久1934年出生於北海道中川郡美深町,家族世代經營照相館,可說從小就浸淫在相機、顯影藥水的環境中,高中畢業後進入日本大學攝影系就讀,期間經常在專業攝影雜誌的投稿評選中嶄露頭角,逐漸奠定他日後成為攝影家的基礎。

森 山 大 道  
「與其說攝影是記錄,勿論說攝影是記憶,一連串記憶積累的歷史過程。同時也是時間的化石,更是光影的神話。」--------------森山大道

林 壽 鎰
比起早期一些家境富裕的前輩攝影家,林壽鎰應該算是攝影界中清貧出身、苦學有成的代表者。 林壽鎰,民國五年生、台灣桃園人,

柯 錫 杰
一九二九年出生於台南、早期曾因追求刺激而自願入伍,卻於入伍後三個月,有感於軍旅生活枯 燥而甘為逃兵的柯錫杰,在歷經諸如:以三十八歲壯年暫別親人,隻身遠赴美國紐約,


紀 國 章
「我希望藉著攝影傳達宇宙間任何生命在自然律動下皆是美的象徵。」~紀國章




陳 春 祿
「感謝我父母賜給我健康的身體,讓我能在高山上享受真正的呼吸,更感謝我父母賜給我清醒的頭腦,讓我隨時隨地知道自己在做什麼。」~陳春祿

陳 敏 明
「我希望,透過我的作品,能使大家感受到這個世界的真善美,因為在這些畫面裡,除了純真美的精緻影像之外,更蘊含著一顆攝影工作者執著的心。」~陳敏明


鄧 南 光
鄧南光,民國前四年出生於新竹縣北埔鄉,二十二歲那年負笈東瀛就讀法政大學經濟學系,其間由於對攝影的濃厚興趣而在課餘之暇參加學校的攝影社團修習攝影技法。


薩 爾 加 多
「人類之所以能存在,除了為創造新的世界,尋找不同的生活方式之外,主要更源於人類對於宇宙萬物 皆有其極限的深刻理解。為此,人們學會了調適,甚或抗衡,並產生信仰,進而得以繁衍。」~薩爾加多

關 曉 榮
『工作所賦予我的迫切意義,雖然也同時使得家人陷入不安和充滿變數的生活環境中,但他們仍然縱容 我的恣意獨行,讓我由衷感謝,特別是我太太所展現的女性堅忍力量,更令我欽佩。』~關曉榮


  All Rights ReservedXXXXX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