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oo Bohnchang》(具本昌)-攝影集

文/沈昭良
2010/06


 

環顧亞洲地區,以攝影為主體的影像創作質量,以攝影節、雙年展型式為主之國際性交流展演的頻繁度,攝影教育在正規教育體系內的普及程度,商業藝廊及展示空間的數量,攝影藝術家受國際藝壇肯定的人數等等,相較於鄰近的日本、中國等國家,韓國不僅早已迎頭趕上,甚至是處在持續精進,百花齊放的進行式。而這樣的蓬勃景象,除了公部門的政策制定與經費挹注,尚端賴具長遠視野、高度執行力的專業人士,擬定具體計劃,克服困難持續實施,方能累積能量形成影響。


具本昌,1953年出生於首爾,1975年畢業於延世大學企管系,1979至1985年間留學德國,取得漢堡國立造型美術大學攝影設計碩士學位。其後數年,分別於韓國、德國及英國,從事講學、研究與藝術創作,作品內容及風格富饒實驗與開創,堪稱韓國當代攝影界中,少數具備實務推動能力,作品質量臻達國際規格的攝影作家,亦有韓國當代攝影界的旗手之稱。曾獲頒Ursula Blickle獎(德國.1994)、李命同攝影獎(韓國.2000)及江原道價值記錄事業支援金(韓國.2003)等國內外專業獎項與補助。而其作品與台灣最早的連結,則應可推衍至1989年,當時由簡永彬先生所主持的夏門藝廊,即曾邀請具本昌,以跨越美術觀念中的攝影表現為題舉行個展。


具本昌之所以成為引領韓國當代攝影風潮的主要推手,除了謙沖致和、彬彬有禮的人格特質,尚在於其長年所投入,有別於傳統紀錄寫實風格的各類型創作,其中的影像表述與演繹所援用之形式和內容,甚至帶動了韓國當代攝影表現的轉向。包括:《息》(1995)、《自然Ⅰ》(1997-2002)、《自然Ⅱ》(1998-2001)、《Clandestine Pursuit in the Lone Afternoon》(漫長午後的隨行) (1985-1990)、《In the Beginning》(初始)(1991-2002)、《Good-bye Paradise》(樂園再見) (1993)、《仮面》(1997-2002)、《內部》(2002-2004)、《白磁》(2004-2005)等等。本次所引介的攝影集《Koo Bohnchang》,即是集上述作品之大成的合集式攝影集。另已獨立出版專題攝影集的則有《仮面》及《白磁》系列。



至於具本昌在創作議題與內容上的援用,諸如;對於未來與命運所潛在的不確定性,生物與無生物的腐朽與消逝,生命的掙扎與苦楚,寫實環境中的超現實,隱藏於人、事、物背後的意喻,自然界與動植物的思想衍生,空間與形體再造等等面向的梳理與探尋,則一直是具本昌在創作上的主要方向。


誠如本集所含括的《息》系列中,嘗試以均質的局部特寫,描寫生命凋零時的低退體溫,與生死存亡間的抽動喘息。《自然Ⅰ》與《自然Ⅱ》系列中,作者藉由自然界所體現的抽象與象徵意像,參悟其中的深奧與哲理。《Clandestine Pursuit in the Lone Afternoon》(漫長午後的隨行) 系列,則是對於留德返韓初期,對於既熟識卻又陌生的首爾街頭,透過四張拼組的視覺形式,以適度的觀看距離,呈現作者心中那股混沌困惑與騷動不安。《In the Beginning》(初始)系列中,針對同一人體影像,重複放大後,再行裁切拼組並以針線縫合製作,藉以意喻人體的脆弱與傷痕。《Good-bye Paradise》(樂園再見)系列,則是緣起於兒時母親所教授,人死後將轉生為鳥禽的傳說,進而與自然博物館所攝之昆蟲標本的靜謐對話。《仮面》系列為以肖像形式,拍攝韓國傳統仮面劇演員。面劇雖遮掩了個別人物的性格與表情,卻也尊嚴地詮釋面劇背後,朝鮮民族乃至於人類的刻痕與傷痛。《內部》系列,源起於具本昌將物品收藏於聚寶箱內的兒時記憶,藉由透視法則,遂行空間與時間關聯的視覺漫遊。壓軸的《白磁》系列,則是以15-19世紀,朝鮮李朝白磁為拍攝主體的系列作品。為搜羅散落於世界各地的白磁器皿,具本昌足跡遍及韓國國內、紐約、倫敦、京都等十數處美術館,足堪為具本昌的代表性作品。

2006年,筆者有幸於首爾參觀當時的《白磁》系列展出,一幅幅平面作品雖呈現白磁的不同形體、用途、年代、品相與拍攝場景,惟在具本昌巧慧的光影施作、視角選取與框取建構,看似極簡平實的白磁躍然紙上,儼然跨越了外觀與形體,直逼白磁內蘊的精神質地與歲月肌理。


書名:《Koo Bohnchang》
作者:具本昌
出版社:何必館.京都現代美術館 (2006年6月初版)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