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へ》(走向村莊)-北井一夫攝影集

文/沈昭良
2010/07


 

隨著數位科技演進所引致的低限與普及,不僅讓攝影更加貼近生活,也使得攝影在諸多足以型塑個人感知、記錄時代更迭與豐盈生命歷程的媒介形式中,堅實地成為庶民大眾所接受的類型。即便置放在全球規格的當代攝影發展潮流與現況中,以人類活動與生存狀況為主體的傳統寫實影像,相較於多元跨界的視覺藝術表現,除長期未受國內藝術市場青睞,更因藝術環境的轉變,不再吸引大量年輕學子戮力投身,已然處在沉寂的邊陲境地。

惟傳統寫實的記錄影像之所以深邃動人,或之所以仍吸引部分攝影家隻身獨行,不斷透過作品在速成與混沌中閃耀著微光,尚在於其內容與體現,有別於潮流、市場考量的另類深省與動人實踐。

北井一夫,1944年出生於中國鞍山,二次大戰後返回日本,1965年肄業於日本大學藝術學部,時年正值日本新左翼運動的興盛時期,北井隨著參與相關運動,同時也積極投入以攝影報導形式,記錄反戰鬪爭、全共鬪及原潛鬪爭等運動。同年,出版以記錄反對美國原子動力潛艇,停靠橫須賀軍港等相關運動為主要內容的《抵抗》攝影集(1965)。1969年,北井更將視點聚焦於反對興建成田機場的農民抗爭運動,為求適切紀錄運動內容及反應農民生活,北井同時入住所在地的農村-三里塚,歷時長達兩年半之久。1971年,公權力強勢介入執行成田機場的興建計畫,北井甚至不畏遭受拘捕的風險,詳實記錄與村民一同於地下室頑強抗拒的過程。並於同年出版發行《三里塚》攝影集(1971)。


其後,隨著反對運動浪潮的衰退,加上北井一夫深受法國攝影家尤金.阿杰(Eugène Atget)的作品影響,北井逐漸將拍攝視角移轉至庶民生活,發展一系列遊走於農村鄉間與城市巷弄,膾炙人口的攝影作品。包括:《村へ》(走向村莊) (1980)、《新世界物語》(1981)、《信濃遊行》(1987)、《フナバシストーリー》(船橋物語) (1989)、《いつか見た風景》(似曾相識的風景) (1990)等等。而上項的主題式作品也同時揭示,北井主張攝影者應懷抱與貫徹”主題”,其重要性足為專業攝影家之所以存在的根本與基礎。
其中,此次所要推介的《村へ》(走向村莊),則是北井一夫獲頒深具歷史意義的第一屆木村伊兵衛獎得獎作品。《村へ》(走向村莊) (1980)系列作品,源起於1974年《朝日相機》雜誌的連載邀約,原本一年的連載企劃,由於作品出乎意外地大獲讀者好評,因此破天荒地再以《そして村へ》(再走向村莊)為題,持續連載長達四十二個月之久。同系列的相關作品彙編,則有《朝日相機》雜誌出版的同名別冊《村へ》(1976),及加入至1981年間所攝鄉間作品的最終版攝影集《1970年代NIPPON》(2001)。

伴隨60、70年代日本經濟高度成長,所牽動的農村人口外移及結構調整,其影響所及,甚至被憂心人士稱為,將是代表日本美好社會典型的終結。適逢北井透過攝影行為的即時介入,得以留存目前難以尋覓復見,同時又不禁令人追憶緬懷的古樸與風情。

筆者同時以為,評價攝影家的參考座標,應含括其長期的創作方向、工作姿態與質量維繫等客觀標準。而回顧北井一夫超過四十五年的專業持恆,我們也著實得以透過《村へ》(走向村莊)中,不分寒暑,翻山越嶺,拍攝足跡遍及埼玉、群馬、岡山、宮城、高知、福島、山形、秋田、北海道等縣市共七十五個村落,所接連編輯的黑白作品中,領略那股來自於作者長期投入的信仰與意志,影像中被攝景物所自然流露的視覺層次與內蘊,以及北井一夫所特有,時而持平時而貼近的溫和視距。

彷若透過他的視覺牽引,我們得以穿越時空,踏踩在鄉野小徑,迎著風雪霧氣,隨行徜徉在恬淡渾厚的日本典型之中。


書名:《村へ》
作者:北井一夫
出版社:淡交社 (1980年11月初版)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