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ther's》-石內都攝影集

文/沈昭良
2010/09


 

生離死別一直是諸多創作類型中,扣人心弦的主要橋段,類似令人動容的場景,更不時在現實環境中接連上演。隨著至親亡故所遺留的物品,往往也成為後世藉以追思緬懷的記憶索引。而將上述的邏輯對照在自身的生命經驗中,兒時的記憶與失去親人的傷痛,似近若遠地不斷在腦海中湧現,只是積累浮現的圖像愈發清晰,彷若昨日般鮮明。

環顧曾以至親的生離死別或其所衍生的記憶爬梳為軸心,發表作品的攝影家,記憶所及則含括:Richard Avedon、Hannah Wilke、荒木經惟、深瀨昌久、石內都等等,其中女性攝影家石內都則更將視覺主體聚焦在至親的遺物上。

石內都,1947年出生於日本群馬縣桐生市,多摩美術大學設計系肄業,自喻步上攝影家之路的機緣,主要是受朋友寄放的放大機所吸引,加上傳統攝影暗房的顯影過程、冰醋酸味與昏紅雰圍,與大學時期專研染織時的空間與手工感有諸多近似,因此令她耽溺其中。其融合歷史、記憶與傷痕的創作議題,具強烈個人風格的視覺貫徹,被喻為承接東松照明、森山大道等人之後,足堪為代表日本現代攝影進程的指標性作家之一。曾獲頒第4屆木村伊兵衛獎(1978年)、第15屆東川國內作家獎(1999年)、第11及15屆寫真的會獎(1999、2003年)、每日藝術獎(2009年),同時也是首位獲邀代表日本參加2005年威尼斯雙年展的女性攝影家。代表作品包括《絕唱·橫須賀STORY》(1978)、《APARTMENT》(1979)、《連夜的街》(1981)、《1·9·4·7》(1990)、《Mother's》(2002)、《Scars》(2005)等等。

  石內都的創作脈絡主要可概分為以《絕唱·橫須賀STORY》、《APARTMENT》、《連夜的街》為代表的早期作品,及以《1·9·4·7》、《Mother's》、《Scars》等為主的近期作品。早期作品普遍藉由粗粒子與不安定的構圖,連結70年代特有的時空環境與社會風景,一方面展現劇場感的敘情風格,同時亦關照其自身成長歷程。近期則是以拍攝同年出生的女性肢體局部,名為《1·9·4·7》的系列作品以來,著重在女性、身體、傷痕、記憶、痕跡、歷史等等面向與議題的梳理。

  此次引介的《Mother's》攝影集,不僅是2005年威尼斯雙年展日本館中的主力作品,同時也是石內都近期諸多創作中,普遍受到關注的代表作。內容主要為石內都所攝,母親生前的身體局部影像與所留遺物特寫作品的綜合彙編。至於為何拍攝母親的遺物,石內都曾提及面對母親遺物時,既無法拋棄又不適合己用的些許困惑,心想拍照存檔後,或許能形成如何處理的決定,但就在拍攝過程中,因為謹慎、專注與細膩的審視過程,不僅再一次開展了石內都與母親的跨時空對話,也更進一步確立石內都與母親遺物間無法割捨的宿命關係。

  《Mother's》一集全篇僅56頁,由一張母親的老照片揭開序幕,約莫13x18公分的小型開本,印壓著口紅圖案的暗紅色封面,展現了女性的意喻與內斂。其後,母親身體上的局部與傷痕特寫,穿插母親著用的貼身衣物,與慣用的髮梳、口紅、假牙與布鞋照片。即便在素淨薄小的紙面上,石內都藉由母親所遺留的點滴,除了適時建構女性藝術家的相關文本演繹,同時也流露出對於亡母刻骨銘心、如影隨形的無盡思念、巨大悲鳴與深刻哀傷。

書名:《Mother's》
作者:石內都
出版社:蒼穹社 (2002年5月初版)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