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RSONA》-鬼海弘雄攝影集

文/沈昭良
2009/12


 

日本最早在1975年,為紀念寫實紀錄攝影家木村伊兵衛,由朝日新聞社發起創設木村伊兵衛獎,藉以鼓勵有志於影像工作的新人,迄今長達36年。其後,每日新聞社亦為紀念另一攝影界巨擘土門拳,於1981年創設土門拳獎迄今30年。另一知名的企業NIKON,在1976年,也為紀念美術評論家伊奈信男,從每年的NIKON攝影藝廊(NIKON SALON)申請展中評選出一位創作者,授予伊奈信男獎。1999年起,更為推崇三木淳在提升攝影文化及教育的貢獻,增設三木淳獎,用以鼓勵新人。類似的思維與脈絡,在西方尚包括以尤金史密斯、卡帕,中國則以沙飛為名的專業性質獎項。至於日本方面,由公務體系所支持創設的攝影獎項,則尚有東川獎與相模原攝影獎。

前述雖論及日本相關的攝影獎項及名稱等議題,但其最大的意義自無關乎獎項及獎金,而是公務部門及民間企業長期挹注的決心與積累,及獎項設置相關的精神與思維。其中,民間企業為善盡其社會責任,推崇某位攝影家或評論家,對於攝影文化、藝術評論、教育推廣及創作環境等面向的卓越貢獻,以其名創設獎項,同時以為表彰並提攜後進。隨著舉辦屆數的增加,更不會因政治權力的更迭,人事的異動,經濟環境的變革,影響該獎項每年例行的評選與頒贈。如此堅固的意志與共識,方是筆者論及此議題,所冀望延展關於攝影自身在歷史、文化、教育與政策等方向,能否藉由獎項形成傳統、建立價值進而永續傳承的積極性連結。

鬼海弘雄1945年出生於日本山形縣,高中畢業後曾任職公務部門一年,隨後考上法政大學哲學系,深受近代哲學教育家福田定良,在哲學思維及辯證上的啟迪與影響,大學時期更因接觸黛安阿巴斯的作品,感受到攝影的巨大衝擊與力量。畢業後歷經卡車司機,造船工人及遠洋捕鮪船員等嚴峻職場的心志歷練。其後,延展淺草、東京及印度等多軸線攝影創作,為曾獲上述多項日本代表性攝影獎-伊奈信男獎(1988)、相模原攝影獎(2002)及土門拳獎(2004)的傑出攝影家,並曾受邀在2008年於紐約ICP展出。

此次介紹的攝影集,即是鬼海弘雄於2004年獲頒土門拳獎,同時也是代表作的《PERSONA》。《PERSONA》為拉丁文中的”人物” 、 ”人格”之意,內容主要為鬼海弘雄近三十年來(1973-2003),於淺草寺週邊所攝之肖像攝影集,登載作品總數達166張。全篇為呈現被攝人物潛在的質量與厚度,還原黑白作品中的纖細層次與階調,採大尺幅規格,含書衣、書腰、瓦楞紙外盒及三色黑白印刷,為一製作嚴謹的典藏型攝影集。

鬼海弘雄約莫自1973年起,開始在東京著名的觀光名剎—淺草寺週邊,以隨機等待的方式尋找拍攝對像,背景則均為淺草寺的朱紅色外牆。據鬼海於多年前與筆者在東京相敘時所述,他面對每位拍攝對象,均以一捲中型片幅底片完成(6x6共計15張) ,其間並透過適度的攀談,了解被攝對象的生命片段,而如此的簡短對話與實境語調,也成為攝影集中極為傳神且獨特的文字旁白。這些在攝影集中明顯低調標示,卻又引人思想的文字旁白則包括;「由於自小過度引人注目,因此經常受人欺負…」、「不斷詢問我要不要買他目前仍在使用的電車票卡的男子」、「自稱在青森監獄服刑期間,學會吟誦短歌的人」、「曾是美容師的快嘴男」、「手塗滿白粉,禮貌周到的男子」等等。

光就前述鬼海弘雄的相關學習及工作經歷,不難推衍他是一位同時兼具堅強志意、哲學思想與文藝底蘊等特質的影像作家,其生命歷程中所蘊藏的深刻焠鍊與平凡質樸,實則同時聚合著陽剛粗獷與溫柔纖細。而這般迥異拔萃的個人潛質,不僅從他對於具傳統社群指標的淺草寺,其周邊庶民人物的題材發想、關注及互動中窺見,也適切地從他的人像作品中,所捕捉描繪的儀態與神韻,凝縮建構的雰圍與意境中展露無遺。

已故攝影大師亨利.卡迪耶.布列松曾謂肖像攝影,主要為拍攝「被攝對象內心平靜的狀態」,而《PERSONA》中的一幅幅肖像,實則不僅進一步演繹攝影者與被攝者間,平靜中的相互窺探與體現,更試圖在人類逐日均質且瞄小化的都市化進程中,藉由庶民肖像的集結匯聚,形成更為莊嚴且柔軟的視線與觀看。特別是在攝影集的數個段落中,所穿插編輯的相同人物、相同地點,卻相隔十數年的肖像對照,不免令人在喟嘆此為何等的機緣巧遇之餘,隱約望見在那消瘦容顏與佝僂身形之後,湍湍流逝的歲月印記與漂浪滄桑。

書名:《PERSONA》
作者:鬼海弘雄
出版社:草思社(2003年9月初版)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