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家,除了有靜態的門窗之外,還有一扇長期存在的動態視窗,那是怎樣的一種狀態?
多年以來,我的攝影師朋友沈昭良以他的相機鏡頭,固定紀錄一個家庭的成長,從男女主角結婚到兩個孩子分別上了小學與幼稚園,累積成一本長達三千多頁的家庭相簿。到目前為止,這本相簿的頁數還一直在累積之中。
九年多的時光,三千多個日夜,拍攝者與被拍者之間若沒有深厚的信賴與默契,這份堅持很難繼續。或許是因為男主角本身也是一位攝影師,早也把相機當成了朋友,否則,包括妻子生產、家人冷戰等或急迫或敏感的時刻,怎會依然自在接受旁邊那個喀嚓喀擦的鏡頭?
而在觀看這本家庭相簿之初,我的好奇是,這個家庭可曾因為攝影師的存在,不自覺地調整了家人與家人之間的心靈焦距?
家,是所有瑣碎情緒的集合, 當家門關起來的時候,門裡曾經發生過什麼樣的事, 也只有一家人自己會知道會記得;可是, 當有一個鏡頭長期拍攝紀錄一切, 家門就洞開了,情緒上可能的失控狀態是否也就下意識地被隱藏了?
最有趣的部份在這裡──永遠在鏡頭之外的攝影師,或許其實無處不在,看似單方面的拍攝,其實是微妙的雙邊互動。
但是,在看過這本家庭相簿之後, 我的驚訝是,這個家庭並未因為攝影師的存在, 而有刻意表現出來的痕跡。兩個大人與兩個小孩組成的這個家, 就像所有你我的家庭一樣,充滿了各種有笑有淚的生活片段,瑣碎,平凡,真實。
最困難的部份則在這裡──在藝術表現上,選擇一個引人注目的攝影題材容易令人印象深刻,但要表現平凡裡的瑣碎與真實,卻需要更大的堅持與耐心。這樣的堅持與耐心,拍攝者如此,被拍者亦是。
這本家庭相簿最動人的部份,或許也就在這裡了。
而我不禁要想,是否也有一雙上帝的眼睛,像固定的相機鏡頭一樣,凝視著每一個家庭?是否我們的所有,我們的悲歡離合,都在那永恆的看顧之中?
回上一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