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文/沈昭良


相較於涉及社會議題、人文風土、地方史蹟等紀實攝影題材,因其內容屬性不同,所展現出的踏實、古樸、雋永、壯麗、磅礡、堅毅、悲苦、驚悚、無奈、剝削等等觀點或結論,讓觀者在視覺與精神上飽足驚嘆之餘;對我而言,小空間格局、長時期經營鋪陳的小品式題材,彷彿像是恬淡的茶香,總令我回味再三。

身為紀實攝影創作者,當我們普遍將鏡頭朝向勞動力、底層、弱勢、原住民等議題,藉由攝影作品延伸討論,引發社會迴響進而促成執政當局的積極因應,其價值與力量固然值得肯定。然而就題材面向與質量而言,將焦點專注於台灣社會結構中,佔絕大多數的平凡家庭乃至於金字塔頂端的上流社會生活,數量相形稀少。如此的發展不難窺知,長期以來創作者與觀賞者,對於紀實攝影內容題材的價值判斷、選擇慣性和普遍期待,同時也反映了拍攝條件與難易程度對於題材選項的影響,上述的現象,自然引起我的疑惑與思考,拍攝「HAPPY LANDING-家庭照相簿」專題計畫也於是成形。

「HAPPY LANDING-家庭照相簿」和「映像南方澳」專題,雖約莫有將近四年的時間,同時期進行拍攝。皆屬長時期紀錄類型,但小空間、小格局、對象侷限的「HAPPY LANDING-家庭照相簿」,在攝影的表現、圖片的編輯和呈現的形式上,總較大空間、大格局、對象不限的「映像南方澳」,激發我更多的發想與思考。

分析其原因,除了上述攝影表現、圖片編輯、呈現形式的思考與訓練。由於時間所自然產生的歲月刻痕與轉變,在本創作中佔有極重要的關鍵因素,而伴隨長時期綿密紀錄所衍生,在紀錄者與被紀錄者、週遭環境間,始終存在的信任、理解、困難排除及情緒管理的互動過程,夫妻、親子互動的方式與態度,及其所延伸的家庭建構與社會觀察,應是此次創作歷程中的另一項重要經驗與收穫。

首先是關於攝影的表現,主要為肖像、空景、生活剪影、局部對照、光影寫作、長時間曝光等形式技法的綜合應用;另以非動態、無聲音對話的傳統靜照,在勾勒平凡家庭的幸福喜悅之餘,對於生活中潛在的憂慮、疲憊、凝滯、沉鬱等氛圍的描寫,亦是作者在創作歷程中的重要嘗試。

其次是圖片編輯的架構,採順應時序的流暢,結合人物、場景、物件的關聯屬性,區分為單幅與拼組二種形式,再配以環境、空間、靜物、對比及留白作為轉場連結。其中開頭的眼睛和腳部特寫,主要是希望先以局部、迂迴的方式介紹這個家庭的成員,讓觀者能稍有想像空間,緊接著再以四個人的肖像正式出現。結尾部分的個人肖像的編排,除了前後呼應,由於是在某種特定時空的樣貌,期望藉以延伸對這個家庭的持續紀錄與關照。轉場連結的照片部份,光影的高麗菜有孕育心生命的寓意,家中客廳牆上掛滿照片的佈置方式,則是透露這個家庭經常由於工作緣故,經常與西方文化產生連結。而老照片的引用,則期望透過對於被攝者成長歷程的回顧,擴大時空縱深的架構與理解。

第三則是呈現的形式,為表現溫暖柔和的家庭基調,因而捨棄冷黑的一般紙基相紙,改採階調較為柔和的暖色調紙基相紙。相紙尺寸則依形式需要,含括20×24吋、16×20吋、8×10吋等三種。鋁框顏色亦基於相同理由,捨銀、黑色,改採較為暖調的香檳色。展場佈置則採平吊組合垂掛方式。

紀錄工作而言,拍攝時間的長短與作品整體的優劣雖無直接性關聯,但對於作品觀照的細膩、情感的醖聚、厚度的累積,乃至於作者處理題材的能力,卻有其必要與正面的意義。回顧近九年的拍攝過程中,除了持之以恆的相互信任、關注守候,如何在理性與感性,參與與抽離的交錯運行下,使得主觀的創作慾望與客觀的氣候、環境、生活干擾等現實達成適度的平衡,並將傳統技法與現代攝影觀念,結合線條、圖形、光影、氛圍、情感、具像、抽象、單幅、拼組等內容與形式概念,貼近真實生活經驗,呈現平凡家庭的共通基調,其實是處在不斷修正的進行式中。意即在表象的情節、特徵、光影等訊息的紀錄之餘,筆者也期待在未來的拍攝過程中,能透過照片的其他視覺性元素與符號性意義,傳遞更流暢的節奏、深摯的情感和深層的情緒。

最後,除了向專題中的主角-禮仲、慧雯、牧寰、牧芸一家四口,致上崇高的謝忱與敬意。我也要向以下的專業人士表達心中最誠摯的謝意。包括;張照堂教授長期以來的不吝指正,特別是在百忙之中,針對此次「HAPPY LANDING-家庭照相簿」專題,在創作方向、圖片編輯、展演形式及相關論述的指導。謝章富、游本寬、謝顒丞教授及吳嘉寶、黃建亮、邱奕堅、陳敏明、呂良遠、周以武老師等,在創作期間所賜與的珍貴意見。韓梁中、武志厚、林英作、鄧博仁、呂易展先生及王文驊、葉懋功、林靜儀小姐所提供的協助。以及我的妻子-遵慈,自結褵以來無怨無悔的支持與鼓舞。

回上一層